您的位置:首页 > 工程案例

邓兆安 老报人鼓舞我创精品

来源:bob体育下载ios    发布时间:2025-08-16 18:08:32

2025-08-16

五月的烟台,天蓝海阔,旖旎缠绵,生机盎然。随同《烟台日报》创刊80周年留念日的日渐挨近 ...

  五月的烟台,天蓝海阔,旖旎缠绵,生机盎然。随同《烟台日报》创刊80周年留念日的日渐挨近,我悲喜交集,思绪万千:从我的一篇音讯首获1980年度《烟台日报》好新闻,到1989年经《烟台日报》引荐我写的通讯荣获山东新闻奖,再到2009年我构思策划的新闻专栏荣获我国新闻奖一等奖,不懈登攀,瓜熟蒂落。2014年,我取得了全国优异新闻作业者的最高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2016年,被中宣部颁发全国文明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的荣誉称号。

  2014年11月12日,时任烟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延林(右二)在烟台东山宾馆亲热接见笔者,代表烟台市委市政府对其取得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表明热烈恭喜

  抚摸金色奖杯,回望漫漫“登攀”之路,从农人“土记者”动身,历经业余通讯员、专职报导员和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不一样的人物转化,终究登上了新闻界的“珠穆朗玛峰”。我殷切地感悟到,正是得益于刚刚踏入新闻门槛时,《烟台日报》老前辈们尽心引导、倾囊相授而铸就的精品知道,让我在新闻路上一向怀揣愿望,矢志不渝,一路向前。

  与《烟台日报》的情缘可以追溯到高中阶段。1976年,《烟台日报》宣布了我的“处女作”《西由卫生院巡回医疗12年》,极大地增强了我写作的愿望和热心,也从此与新闻结下了终身的缘分。在《烟台日报》创刊75周年之际,我曾厚意地写下了《一篇报导改变了我的命运》的留念文章。事隔5年,当我再次回眸与《烟台日报》的过往年月,那些可敬心爱的老报人坚持正义、鼓舞后人的崇高质量和慈祥温暖、满怀等待的音容笑貌,总是萦绕在心间,促进我又拿起笔来,回忆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1978年1月,改革开放的曙光渐现。因我在新闻报导方面锋芒毕露,被其时的掖县(现为莱州市)县委宣传部引荐到县商业局任秘书,在快速了解本职事务的一同,我情不自禁地当起了业余通讯员,积极为上级媒体供稿。1980年年头,我从年终作业会上得悉,石油站保管员孙学军发现拉油的车辆存在核定载位与实践运载数量不一致的问题,主意向领导提出从头审定车辆吨位的主张,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开支三万五千余元。我觉得此事虽小但含义严重。为此,我顶着刺骨的北风,骑着自行车,跋山涉水前去采访,连夜撰写了《孙学军一项主张节省开支三万五千元》的音讯,这篇音讯被《烟台日报》在重要方位刊发。令我没想到的是,此稿居然当选了《烟台日报》1980年度好新闻,这是自己从事通讯报导后初次取得新闻著作最高奖。一个业余通讯员的著作居然得到《烟台日报》如此厚爱,这让我欣喜万分,激动不已,一同也增加了一份沉甸甸的职责。

  后来我探问到此稿的职责修改,是《烟台日报》工财室的曲维鉴教师,之前我俩不曾知道也未联络过,是他敏锐发现此稿的新闻价值而编发和引荐为年度好新闻的。为了表达心里的感谢之情,我借到区域商业局报送资料之机,唐突来到报社访问了戴着近视眼镜、亲热儒雅的曲修改。他拿出刊发的报纸点评道:“这篇稿子好就好在这名年青的保管员,心系国家建设,安身岗位建言献计,这种高度的主人翁精力尤为可贵。”接着,他又热切地说:“小邓,要做一名优异的通讯员,有必要自我加压,树立高标准,不时依照精品佳作的要求去写稿。”这一由衷之言,饱含着一位老新闻作业者对底层通讯员的亲热关爱,使我进一步明晰了通讯报导的方向,浑身充溢了无量的力气。

  这期间,我地点的商业系统内的百余家门店,简直让我跑了个遍,著作也由曩昔首要宣布一些“豆腐块”巨细的短音讯,转变为具有指导含义和必定深度的阅历音讯、人物通讯和作业研讨,许多报导被修改部配发谈论或安排在一版头条方位,这让我决心大增。从1981年开端,《烟台日报》简直每年都选有我的好著作,我还一同被《烟台日报》和《大众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评为优异通讯员。尝到了创精品成功的味道,自己勇敢地跳出商业圈子,于1984年春采写了《掖县气象站积极为专业户服务》的独家新闻,《烟台日报》首先首发后,敏捷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选用,掖县气象站的阅历一会儿传遍了华夏大地,这也是自己新闻生计中第一个发掘出来的全国职业典型。

  图为1981年7月,首艘从海上运输石油的轮船成功停靠在掖县三山岛港码头,笔者(右一)陪同县有关部门领导赴现场调研

  在老报人的点拨下,我在《烟台日报》上接连推出的《敲不开的铁门》《庄稼人的新寻求》《做老好人,算啥物价员?》等一篇篇优异著作,引起了上级宣传部门的亲近重视。1984年头,烟台市委宣传部推选我在烟台市通讯报导作业会议上作典型讲话,随后被掖县县委宣传部破例(其时是农人合同工)借调到部里作业,使我在更宽广的舞台上大显神通,然后迎来了终身中新闻报导最丰盈的时节。

  令我难忘的是1989年7月,炎炎夏日,此伏彼起的蝉鸣如金色的哨音,洪亮而又响亮。部里安排我招待前来采访的《烟台日报》二版主编刘汉君先生。他穿着朴素,性情直爽,一下车就满面笑容地说:“兆安,恭喜你!你写的李登海的稿子取得了全省好新闻,这关于底层报导员来说不容易啊!”进入房间后,他从行李箱里小心谨慎地取出了一个深绿色封皮的证书,里边写道:邓兆安同志,您的著作《种子的品质》被评为1988年好新闻著作二等奖,特发此证。下面盖着山东省新闻学会的大红章,光彩夺目。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严肃漂亮的获奖证书,振奋、激动、猎奇一同涌上心头,脸上洋溢着无法言喻的高兴和荣耀。接着,刘主编又递给了我一份复印的著作评定表,引荐语为:作者以充分的爱情,朴素的言语,丰厚的资料,热心称颂了闻名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的崇高爱国主义精力……我定睛一看,这了解流利的钢笔笔迹不正是刘主编写的吗?这让我打心眼里对老报人无私奉献的精力赞佩不已。临别时,刘主编又鼓舞我说:“只要厚实采访,与主人公树立深沉的爱情才干写出过硬的典型报导。”

  远赴海南岛、盯梢采访李登海四五年,从堆集的10多万字资料中浓缩出的这篇人物通讯,是怎么从贵报当年宣布的几万篇稿件中选到省里的?这个谜一向深埋在我的心底。近来,我给年逾九旬、听力阑珊的刘汉君主编打电话,了解本相,因为他听不清楚,无法沟通,深感痛心。我只好又打扰时任《烟台日报》总修改的王永福,他回忆明晰:“那时向上引荐没有记者和通讯员之分的概念,谁的稿子好,就选谁的,不计身份,不讲情面,这是关乎报社对外形象的大事。”

  曾长时间担任编纂社志的孙为刚主任,向我泄漏了其时引荐著作的详细程序,即每年以部室为单位,先由记者本人和职责修改(担任提报通讯员的稿子)推选出各部室的优异著作。然后,由总编室汇总按类别、编号提供给报社评委会,经审看、评议后,由评委投票决定,每年向省里引荐20篇左右。孙主任非常眷恋地说:“其时习尚很正,评委们以稿件质量作为唯一标准,不受任何搅扰,有挨近一半的著作可以获奖,这中心还包含通讯员的,但一等奖很少,能拿个二等奖也很不错了。”

  老报人一向据守初心,寻求质量,有力地带动了报社上下齐抓事务的气氛,也愈加激发了我创造精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金乡镇金矿矿长赵得成是一名具有开拓精力的企业家,但在改革中触犯了少数人的利益,他们屡次向上级投寄匿名信,揭露矿长有经济问题。莱州市纪委经过查验发现反映的问题与现实彻底不符,在全矿揭露查询的终究成果,弄清对错。我得悉后前去采访,敏捷赶写了《莱州纪委旗帜鲜明支撑优异企业家》的音讯,贵报政治部副主任孙德宝接到此稿“如获至珍”,很快协调在一版明显方位刊发。后经引荐,此稿先后取得1989年度山东新闻奖三等奖、第四届我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赵矿长也被上级纪委树为廉洁勤政的典型,对营建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一稿中两奖,在我新闻路上留下了一行重要的印记。

  我时间铭记老报人的耳提面命,在1988年、1989年度接连取得山东好新闻、天津好新闻和我国地市报好新闻的基础上,1990年也因慧眼识“材”,再结硕果。曾一度因产品积压、靠告贷发工资的莱州市银磊石材公司,不到4年就发生了奇观般的改变。我经过必定的查询采访发现该公司用“硬功夫”霸占“软商场”,下功夫撰写了《方法总比困难多!》一文。贵报在一版明显方位予以刊发,《大众日报》也刊发在头版头条并配发谈论,尤其是《方法总比困难多!》这一赋有道理的标题,给人一种强壮的自傲和力气,很快成为广泛撒播的一句勉励语。

  “这篇通讯非常出彩,我记住其时评委们的呼声很高,是以全票经过的。”时任贵报总编室担任著作推选作业的马兰女士,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信口开河。最终,这篇通讯不负众望,取得全省好新闻著作二等奖。这也是我接连三年取得的第4篇省级好新闻著作,这关于没有直接参评著作资历的县级报导员来说是极大的奖励,也包含着老报人的精心灌溉和勤劳支付。每逢夜深人静时,单独翻看一本本凝集汗水和汗水的荣誉证书时,心中都充溢了无限的欣喜和骄傲。这段特别阅历也极大丰厚了自己的人生,更为做好新闻事业夯实了根基。

  1994年5月,恰逢烟台被国务院列入沿海开放城市10周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浪潮奔涌不息,为许多人催生了逐梦的机会,我的人生又发生了一次严重转机,安排部门录用我为烟台电视台副台长,主管新闻宣传。至此,自己真实成为了媒体人,创精品、拿大奖的崇高目标也在不断呼唤着我、鼓舞着我。1996年,我在追寻研讨多年烟台承诺制的基础上,与团队一起策划推出了《烟台推广社会服务承诺制》的系列报导,在央视《新闻联播》头题播出后,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精力文明建设的严重典型,引发上百家媒体盯梢报导。该著作先后荣获第七届我国新闻奖三等奖、山东新闻奖一等奖和山东省精品工程奖,这也是我初次叩开我国新闻奖的大门。

  根深叶茂硕果丰。2001年8月,我转任胶东在线网站总修改,在充溢无限遥想和期望的互联网空间,以长时间构成的精品知道和激烈的社会职责感,不停地改善改造为民服务的新平台,打造影响深远的国家级品牌活动。2003年5月,我构思开设的《网上民声》栏目,以其独创性、互动性创始了我国网络问政的先河,于2009年11月,一举斩获我国新闻奖名专栏一等奖。2011年,我与团队策划安排的“爱传百城”活动风行全国,由此制造的《接力寻美 温暖我国》网络专题,以最高票取得第22届我国新闻奖一等奖,我作为我国新闻奖有史以来首位网络媒体代表,在庄重而又盛大的颁奖陈述会上作了典型沟通。

  这些至高的荣誉,距1980年我取得《烟台日报》好新闻著作30多年了,这是几代老新闻人接力扶持和一起托举的成果,让我一步步登上了我国新闻奖的最高领奖台。现在,他们有的现已谢世,有的已到耄耋之年,还有的仍笔耕不辍,成绩斐然。他们终身忠实于党的新闻事业、传承优良作风、极力奖掖后人的崇高精力和榜样行为,值得一切新闻人学习,也将永久铭刻在我的心中,一向鼓舞我奋勇向前!